希望总是在绝望处孕育。在经历了近两年的调整之后,压制医药板块的因素正在逐渐淡去,且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各种利好因素也纷至沓来,行业正处于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变当中,并重新站上了新一轮大周期的起点,也再次迎来了中长期布局的好时机。
首先,医药重回复苏轨道。企业业绩的增长,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变量之一。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医院端业务也正在回归常态化,线下诊疗活动逐步恢复,医院收入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行业的基本面有望迎来修复,将迈入一个新的大周期。
根据分析师一致性预测,在2023年和2024年,申万医药行业指数成分股的营收和利润的增速,都将重新回到正增长的轨道,且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其次,集采的影响正在钝化。集采政策是过去一两年影响投资者情绪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行业的影响正在弱化,且出现了边际放缓的趋势。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集采政策有了边际变缓的趋势,并且更加鼓励创新,如明确暂不将创新医疗(12.04 +4.33%,诊股)器械纳入集采、口腔种植技耗分离定价等。此外,医疗设备也成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国家也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比如鼓励医疗机构低息贷款购买医疗设备。
再次,海外流动性拐点显现,实际利率下行有望推动生物医药板块。作为成长性行业,医药生物板块对美债利率较为敏感,且呈负相关。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幅加息之后,海外经济处于相对关键的位置,美联储加息进程或已经进入尾声,未来美债利率将有望下行,生物医药的估值有望进一步回升。
由于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再加上行业处于复苏阶段,有着相对较高的投资性价比,医药板块获得了机构资金的关注。据招商证券(13.90 +0.36%,诊股)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募基金持有医药生物行业的仓位占比达到了11.70%,获基金主动增持的比例高达1.96%,也是去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增持最多的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