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AI换脸”诈骗正向金融行业蔓延,已有券商发布了提示性公告。
例如,太平洋(2.610, 0.01, 0.38%)证券发布公告称,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和声纹等新技术冒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实施诈骗。此类事件中,不法分子利用以假乱真的技术冒充与投资者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或其他可信人员身份,通过直播加群引导,浏览假冒金融机构网站和下载仿冒的官方App等各类方式,获取投资者的信任、骗取投资者的钱财。
太平洋证券表示,投资者务必提高警惕,识别“AI换脸”等高仿真诈骗手段,切勿未经多方证实随意相信微信朋友视频救急、金融人员提供的稳赚新股申购或高收益理财产品机会等;更不要盲目支付会员费或授权他人代理操作账户管理及交易事项。
那么,应对“AI换脸”等新型诈骗手段,投资者该如何防范风险?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对记者表示:“目前一些金融从业人员与金融客户借助企业微信、个人微信等社交渠道,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建立联系、进行业务维护,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诈骗。建议个人与机构员工通过微信等软件联系时获取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投资、转账等资金类敏感信息,需要再通过机构官方App、官方热线等渠道进行交叉核实。”
“个人信息泄露是精准诈骗的根源。个人应保管好自身信息,不要随意向陌生人透露或授权;在使用社交平台时,要注意设置隐私权限;谨慎访问未知网址,谨慎安装不明来源App,谨慎打开可疑文件,保持手机系统和软件更新。”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记者。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目前在证券开户、业务办理、银行贷款等方面,金融机构科技识别及运用较为全面,有助于进一步消除风险。
一位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金融系统人脸识别对于防范‘AI换脸’做得较为全面,但凡是人脸识别的场景,往往都需要视频者全方位展示,如面部、眨眼、张嘴等,这些是判断是否为‘AI换脸’较为有效的路径。”
另有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I换脸’技术并非是新生事物,此前机构在贷前审核时,也曾遇到过客户用‘换脸’技术骗贷。对于机构而言,在贷前生物识别中,人脸识别仅是一部分,审核流程中还有多重识别、交叉验证及多模态生物防伪等,均可验证其是否为AI脸或是被‘换脸’。”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I换脸”本身在机构放贷及其他业务方面不太容易蒙混过关,更多的是敲响警钟,提醒机构进一步提高科技识别及运用能力,防范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