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证券|次新基金遭遇夭折风险

除了已清盘基金外,还有大量基金在清盘的路上。今年以来,累计有逾300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发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值得关注的是,陷入清盘危机的基金中,出现了许多成立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身影。

例如,根据国投瑞银基金近期发布的公告,成立于2023年1月17日的国投瑞银兴顺3个月持有混合FOF,截至2023年6月21日,已经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净资产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也就是说,该基金自4月份起就已出现规模缩水。根据该基金一季报,截至一季度末,总份额为2.016亿份,基金资产规模为2.016亿元,由此推算,基金规模是在三个月持有期结束后,遭遇投资者大量赎回,沦为迷你基金。但实际上,该基金业绩并不算差,截至6月29日,该基金单位净值为0.9934元,近三个月以来在同类基金中排名良好。

另一只次新基金同样如此,成立于2022年7月28日的光大保德信汇佳混合,该基金成立时的规模约为2.1亿元,有效认购总户数为1014户,但成立后仅两个月,基金规模就大幅缩水。根据基金季报,该基金自2022年三季度末起规模就已不足5000万元。从业绩来看,该基金成立以来上涨5.50%,跑赢同期同类基金,但仍未逃脱陷入清盘危机的命运。

“近两年以来,权益市场不景气,很多次新基金净值长期低于1元,投资者信心受到很大影响,基金规模逐渐缩水,一旦规模持续小于5000万元,基金公司又未及时寻找到新的资金,就面临清盘风险。”北京某公募基金市场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包括次新基金在内的大量基金走向清盘,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痛点”,同时也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基金清盘是由于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托管人对于基金持续经营的能力存在疑问而主动清盘,或者由于基金规模过小无法维持运营而被迫清盘。通常情况下,高质量的基金管理公司和产品会有稳定的投资人群体和良好的业绩表现,不需要清盘。但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一些基金表现不佳,无法吸引投资人,或者管理公司经营不善,也会加速基金走向清盘。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FOF基金经理表示,次新基金陷入清盘危机,实际上是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体现,不仅浪费了基金公司和市场资源,也影响了持有人的体验。归根结底,基金公司应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创新研发能力等措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清盘风险。首先是加强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投资者需求的创新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而非一味追逐热点、陷入同质化竞争。其次需要提高产品操盘能力,加强投研部门的建设和人才储备,培养操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市场敏感度,从而提高产品的业绩表现。此外,还要加强风险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控机制,对市场风险和预期收益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产品风险可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