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和2022年英矽智能2年累计亏损约25亿元人民币(按照美元:人民币=1:7计算),而累计收入约为2.4亿元人民币,营收不及亏损额的十分之一。
对于新兴赛道,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而非当期的业绩表现,然而,从英矽智能的战略规划来看,持续亏损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任峰曾表示,英矽智能的定位,是AI赋能的Biotech公司,不会做AI+CRO的服务,更希望双轮驱动,一部分是软件业务,更大一部分则是内部的资源管线,通过对外授权来完成商业化。
从公司CEO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英矽智能的野心,即利用生成式AI技术,加快管线临床前研究进程,规模推动管线进入临床,实现创新药的高效研发,同时兼具软件业务。然而,这样做所带来的成本将是高昂的。
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过程中最费钱的环节,在整个研发周期中费用占比约为80%。因此,过去创新药企业持续亏损,靠融资度日的现象或将在不久的将来再度在英硅智能身上重演,正如招股书里所显示的,英硅智能在过去两年的研发开支累计约为8.17亿元人民币,已是数倍于营收。
据招股书显示,除了3项已经进入临床的管线之外,英硅智能还有十项临床前管线及多项早期发现管线,随着相关管线的不断推进,更多管线进入临床,英矽智能的亏损或将持续放大。
海外同类企业的经验也证明,以自研管线为主的企业在上市后的数年内营收及净利润承压现象更为明显,例如以管线进行估值的Relay 和Recision,相比于以AI软件服务为主Schrodinger,利润及营收表现均不尽人意。以Recision为例,2020年-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0.26亿元、0.65亿元、2.77亿元,同期亏损额为5.68亿元、11.89亿元、16.68亿元,营收虽在低基数下呈现较快增长,但亏损额却一直在持续扩大。
因此,在盈利模式尚未完全跑通,企业自主造血能力尚未有效形成的情况下,以自研管线作为破题方向或将面临较高风险,对融资的依赖度或将持续处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