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中药材市场逐渐进入淡季,但今年却一反常态,中药材价格出现持续性上涨,甚至影响到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此,6月9日、13日、16日,江苏、广东等地的医药协会,以及亳州市中药饮片产业促进会先后发文称,中药材市场价格出现异常增长,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管控药材价格。
其中,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谈到,亳州、安国、成都、玉林几大交易市场常用大宗药材中,有超过2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50%,100个常规品种年涨幅超过100%,25个常用大宗药材年涨幅超过200%,鸡骨草等个别品种年涨幅甚至达到400%至900%,部分情况甚至更为严重。
记者采访达仁堂(44.480, -0.18, -0.40%)总经理助理朱光明了解到,由于天气、土地、政策变化、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中药材供给紧张,而需求端依旧旺盛,造成了部分中药材价格的上涨。
但记者进一步采访获悉,部分中药材出现价格大幅上涨,似乎是基于人为因素。某上市公司药材资源中心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出于对中药价格上涨的预期,部分经营商转化成为游资炒作中药材的“操盘手”,囤货惜售,不断推高市场行情。同时,一些游资进入中药材领域,故意囤积药材,低进高出。因此药材价格出现了极不正常的暴涨势态。
因中药产品的特殊性,中成药集采中标药企将面临“控成本、保质量”大考,集采后药材质地能否保证需企业严格控制,中成药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大可以说是原药材市场一个固有特点,而集采后相当于产品价格被确定下来。朱光明告诉记者,在终端生产方面,对于没有上游布局的中成药制药企业,如果某些中成药产品原材料价格涨势过猛,导致企业没有利润可言,那么接下来,这个产品就会被限产或停产,以避免“多产多赔”。若该产品为其核心产品,或被纳入集采的中标产品不得不生产,企业将面临生存挑战,难以为继。
整体来看,集采对中成药企业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集采势必降低中成药销售价格,将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且院内市占比大的企业很难承受丢标的风险;另一方面,市占率基础较为薄弱的企业则可借机入局。同时,这也是促进中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新药研发的机遇,有助于药企着力开发市场潜力大及研发壁垒高的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提前布局上游中药材产地,注重研发把握独家品种、剂型的企业,有望在大浪淘沙中“强者恒强”。
对此,九芝堂(12.940, -0.18, -1.37%)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中成药道地药材的发展及质量标准体系的提升建设,加快行业内的优胜劣汰,对于在原材料供应、产品质量及成本控制、持续研发投入等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而言,将是新的发展机会。